查看原文
其他

苏振华: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苏振华 中国教育报思想者 2023-08-28


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样能够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作出本学科的贡献。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共有16篇课文、6本推荐阅读的名著与科学素质的提升密切相关,如《邓稼先》《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美丽的颜色》等。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根据语文学习阶段目标,科学设计相应的任务群学习。如我们以“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融合”为出发点,以“浸入式读写模式”创设科幻情境,设计科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融合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以“火星一日”为主题,四人一组,发挥想象,接力完成科幻故事,通过学校“见字如面”活动,给中国航天员写信并收到回信。在这个主题学习过程中,物理、美术等多学科教师开展团队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围绕伴随高科技发展产生的新词汇进行专题学习,推测新词汇与一些学科的相关性,将认识日新月异的科技与社会联系起来,在体现语文学习价值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是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写法,掌握科学方法。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尤其是科普作品,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往往将科学方法渗透其中。比如,观察是一种了解事物特点的科学方法。《马》《绿色蝈蝈》等课文就是作者通过长期仔细观察、全面了解相关动物而写成的作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获取第一手写作素材。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等课文时,教师可教给学生严密而又灵活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分析的科学方法。

三是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科学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精神。如《马》的作者布封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从小爱好自然科学,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的巨著《自然史》。他以大量的实物标本为依据,反对“权威”的臆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为后来的科学家引路。这种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值得现代学子学习。《邓稼先》这篇回忆性散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把蕴藏在文本深处的科学精神挖掘出来,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渗透。

四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魅力。例如,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世界各国对克隆技术探索研究的资料,特别是我国克隆技术的研究以及广西水牛研究所“克隆水牛”的相关资料,然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入侵者》一课,知道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性后,教师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结合我国实际看看生物入侵者给我们国家、我们家乡、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的环境保护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不足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明白了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广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资源,挖掘其中的科学知识和蕴含的科学精神,适时渗透,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苏振华,单位系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8月11日第03版课程周刊
编辑:周子涵
教育图片版权请联系中国教育报视听中心
投稿邮箱:syms@edumail.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